0

环境保护与教育

2017-03-15 18:40:44      点击:
      导自己的行为,这是环境教育的任务和目的。
  科学的环境观首先要求我们把环境作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,这个整体中的各个层次、各种要素都相互依赖、相互作用、相互制约。各个层次、各种要素的状况影响着其他层次与要素及整体的状态,而整体的状态如何,反过来又影响各层次与要素的状态。脱离各层次和要素的普遍联系,或者说,没有科学的环境观,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环境,就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。其次科学的环境观要求我们把环境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。地球表层由原始的无生命环境演化成生态环境,进而又演化成人类生态环境,形成自然经济社会这样的复合体。因为人类具有能动性,可以认识自然、变革自然,所以人类生态环境已大大的不同于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生态系统,离开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,或者说,没有科学的环境观,就不可能对环境的变化作正确的解释和预测。
  科学的发展观是一种持续发展观,它追求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进化。持续的发展观同传统的非持续的发展观相对立。非持续的发展观一味追求经济增长,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,认为一切带来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办法都是正当的、善的。在非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,人们把自己的的需求仅仅理解为同衣、食、住、行相关的物质需求,自然界在他们心目中不过是一对吮之不竭的丰腴乳房,―只啃之不尽的硕大苹果。人变成了庸俗的经济动物,变成了物质欲望的的奴仆,为了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,不惜盘剥同胞,践踏自然。持续发展观则不同,它要求人类的物质需求应通过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,而不应通过凭借手中的资本与权利采取耗竭资源、破坏生态、污染环境的方式去实现;它强调,当代人在追求今世福利的时候,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子孙的机会相平等,不能牺牲后代子孙本应同等享有的福利;它认为经济增长绝非目的,经济的增长应服务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,提篼人类的生活质量。
  环境保护实践观强调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不能破坏生态环境,都要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转。它否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生产力是“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”这一定义,应把生产力重新定义为人类调适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能力,这种调适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双向适应。从新的生产力定义出发,衡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,不能只看人类对自然开发与利用的广度和深度,还要看人类对自然建设与养护的量度与质度。生产力标准本身就是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的统一。
  人类是环境的主人,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总是不断总结经验,有所发现,有所前进。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,同时也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必然要被认识和解决的。
  周光召,朱光亚。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。北京:新华出版社,1997.汪大军,徐新华。化工环境保护概论。北京:化学工业出版社,1999.


  
售前QQ客服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售后QQ客服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